一些校友所在的供电局长期接收我校学生实习实践。 图为学校在韶关供电局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1988年,停办十余年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重新回到广东工学院的怀抱。图为该专业88级学生毕业照
在广工大这所全省本科招生规模最大的工科院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个“香饽饽”,即使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远超一本线,依旧挡不住趋之若鹜的考生们。谚语说的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此炙手可热的“江湖地位”,背后也有着几经沉浮的故事。近日,校报记者采访了张振昭、邓则名、冯世洪和许立梓等自动化学院的老教师,随着他们娓娓的讲述,该专业从无到有,中途停办,又重新崛起的故事浮出水面。
1958的缘起
1958年,正值人民公社化刚改造完不久,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也逐步席卷全国。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所有一切的发展,把最终的需求都指向了能源,尤其是电力的发展。1962年,广州工学院、广东水利电力学院等合并组建成为广东工学院,创办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即现在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首届学生由原广东水利电力学院1960年招收的农村电气化专业学生和原中南科技学院物理专业的学生转入。1965年,首届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本科生毕业。
尽管当时社会经济相对困难,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创办之初的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还是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培养的毕业生奔赴全省电力系统各个岗位,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广东省电力专业人才的缺口,对当时的经济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8的戛然而止
1970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广东省对全省高校进行调整,决定把广东工学院改为广东矿冶学院,迁往韶关办学,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农田水利专业和汽车专业等与矿冶无关的三个专业被调整到华南工学院继续开办,大部分专业老师也被调到了华南工学院。时至今日,很多老师依旧用“忍痛割爱”来形容当时的调整。
经过这次调整,广东矿冶学院留下了工业企业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和机械本科等专业。1981年,省政府决定原址复办广东工学院,当年就在广州东风路恢复招生。1983年,学校举校从韶关迁回广州办学。
“一群校友”的来信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经济发展前沿阵地的广东省,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工厂都开足了马力生产,急需电力等能源的支撑。可由于电力紧缺,有的工厂甚至出现了“开三停四”(开工三日,停电四天)的窘况。
面对这种形势,电力系统专业的师生和校友萌发了“复办电力系统专业,培养电力人才”的想法。为此,校友们联合写了一封署名为“一群校友”的信,言辞恳切地陈述当时电力人才严重缺乏的形势,强烈呼吁重新开办该专业。校友们把这封信交给时任电气工程系主任的黄维国,黄维国又安排时任教研室副主任的邓则名将信交给学校主要领导。在校友们的积极推动下,电气工程系在当时的电工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一次关于复办电力系统专业的座谈会,很多校友从外地赶来开会,纪经利、张荣桐、郭如觉等校友发言陈述了复办该专业的强烈愿望,发言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形势急需大量的电力专业人才;二是我校有开办该专业的基础和经验;三是分布在电力系统各条战线的校友们会全力支持复办电力专业。一些已在省电力局工作的校友,如当时省电力局用电处副处长程继亚等也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的老师们也非常关注此事,如冯垛生和黄焕钿两位老师多次与邓则名交谈复办电力系统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希望邓则名尽快向学校主要领导反映,呼吁学校领导尽快筹备复办电力专业。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当时的电气工程系成立了复办电力专业筹备小组,正式启动筹备工作。就这样,在多方的努力下, 1988年,停办十余年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重新回到广东工学院的怀抱,并在同年秋开始正式招生。
80年代的重新出发
经过十几年的停滞,重新办好电力系统专业实在不容易。教学缺乏骨干教师,学生学习缺乏实验设备,搞科研项目缺乏经费。学校在组织本校教师力量的基础上,分别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调入了相关专业老师,积极向兄弟院校学习办学经验。当初因专业调整调到华南工学院的原电力系统专业教师王钦朋也积极对制订教学计划进行指导。
1986年2月15日,由时任电气工程系主要负责人的张振昭和许立梓提议,并联系黄维国、刘铁华、冯垛生、张占松等老教师以及白梦奇、温秉谋、纪经利、张荣桐、黄守导、程继亚、杨辟强、温汉仁等校友,发起并成立了电气工程系校友会。回忆起那段历史,张振昭说:“复办专业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师资也是极度匮乏,当年我们就像和尚般到处‘化缘’”。校友们分布全省、全国各地,在学校老师们的联系下,校友发动校友,特别是电力专业毕业的校友力量,从全省各地区筹备开办经费。各地校友们给予了积极的响应,不仅给钱、给设备,还提供实习基地。江门、中山、韶关、茂名、佛山、惠州、汕头、开平等地供电局,广州电力工程公司及其他单位的校友和社会力量大力支持,多年来共筹集到资金100多万元。当时启动复办专业至少需要投入60万元,这笔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眉之急。利用这些资金,学校建起了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改造升级了继电保护实验室和计算机综合实验室。其中新建的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设备先进,花费达50万元左右。除了这些,校友们还积极捐赠实验设备,包括当时配置较高的计算机、空调和高低压配电设备等。茂名供电局、中山供电局、佛山供电局和惠州供电局捐赠了多台计算机,茂名供电局还捐建了一个供配电技术实验室,很好地解决了教学实验设备的问题。一些校友所在的供电局,如韶关供电局等,还成为校外实践基地或实习基地,长期接收学生实习实践。
此后,校友还成立了校友基金会,用来奖学奖教和扶持贫困学生,到今天这个基金会创立已达30年之久,每年都给予学生5000~10000元不等的奖励,并对热爱学习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热心的校友们也以多种形式奖学奖教,如1965年首届电力专业毕业的校友杨达开捐赠50万元设立“杨达开奖助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十年惠及千余学子。校友夏云彪捐资30万元,在学院创办“雅乐思”学生创新实验室,并组织开展“雅乐思杯”电子创新竞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奉献了力量。提起这些事儿,张振昭深有感慨:“电力专业的复办,无论是人力、财力、物力还是智力,校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校友、老师们万众一心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电力专业。”
目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发展成为广东省名牌专业,不但招收本科生,还招收硕士研究生。
文章出处:广东工业大学校报211期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