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校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所在位置: 本站首页 >> 校史拾萃 >> 正文
校史拾萃

往事并不如烟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6日    来源: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创办纪实

2004年4月21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一个充满忐忑和不安的日子,经过了一年的专业论证和调研,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正式成立,一直从事哲学教学的我被任命为首届社会工作系主任(社会学教研所所长),还有其他四位“两课”教师和我一块转到社会工作系,开始了我们的专业创办和建设的工作。对社会工作,我们只有感性的一知半解,没有专业基础,一切从零开始,包括教师队伍都得内部调整转行,或者对外招兵买马。


2005年8月22日,社工系老师在香港协青社培训


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支有专业认同感的教师队伍的成长

社会工作系成立之初,缺乏专业认同感的师资,是我们最头疼的事:从“两课”转行过来的五位教师,一年内,两个转回原来系所,一个调离;新招聘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硕士很年轻。学科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型教师的路径和年轻教师的成长。

社会工作系成立第一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与广州各高校建立联系,就近取经。当时,得知华农请来了一位来自香港的资深社工教师讲授《青少年社会工作》,我们系全员出动旁听课程。参加学习的老师们年龄跨度从25岁到50岁,整整一个学期的周末,风雨无阻,听完了所有课程,感动了香港老师。在他的邀请下,我们努力争取经费组织社工系全体教师到香港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香港的社会工作已经有50年发展历史,理念科学,体系完善,亲眼所见所感,让教师团队亲身感受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所在,这也鼓舞了大家,大部分年轻老师通过考取和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科水平。

快速系统的学习,激发出了专业老师的学习热情和敬业精神,老师们用努力与勤奋,践行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社工情怀:课堂上,宿舍里,社工机构,实验室;每个学生社团都有专业老师指导:车海波、阎安、冯博雅、谢忻霓、胡芳、谭磊、余冰……我们创办了第一个文科实验室;沙盘游戏治疗、社会工作协会都有了落地空间。

第三年,社会工作系的第一届学生开始实习,从广州到广东,从广东到香港,我们的16个实习基地全面满足实习需要,而且获得了香港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著名机构“协青社”的全额赞助,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24名学生免费赴港实习一周,在香港协青社接受专业社工的训练。

第四年第一学期,首届社工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季来临了,就业质量是我们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经过动员,26位学生明确了“做社工”的就业意向。当时只有深圳在尝试岗位购买,我带着26份学生简历赴深圳,开始上门推荐毕业生。在一个又一个社工机构,我们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三天时间全部“推销”完成。这一年,社会工作系毕业生就业率100%,这一年也是我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的第一年,学生助理社工师考证通过率接近90%,老师们也积极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的考证,几年下来,广工社会工作系的教师考证率位居省内高校之最。

用生命影响生命。我们的老师做到了。

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社会工作科研的起步与突破

2004年起步到2012年,8年间,在大量的调研铺路下社工系完成了四次课程优化。对于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北京大学王思斌、武汉大学刘祖云等专业权威都曾经认真阅读我们的课程建设方案,提出修改建议,让我们觉得温暖,也更有奋进的力量。广州高校的社会工作同行者们则更像一个大家庭,中大、华农、广商(现广东财经政法大学)、广大都是我们的家人,每个学期系主任都在罗观翠老师的组织下开展讨论,商讨恼人的问题,展望美好的明天,有过争论,有过商议,也有过谅解,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0年,我们承办了民政部的全国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研讨会,高效、精心的会议工作受到民政部领导和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扬。作为新成立的专业,能承办国家级的学术会议,本身就是对我们学术和组织水平的肯定与信任。

我们承接了各级别的课题,先后创建了21个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实习就业无缝对接。

我们还参与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广州社工抗震救灾服务队”,我和车海波、向鑫等老师在灾后重建的现场用实际行动介入一线服务,受到了当时的广州市市委书记朱小丹等领导的接见。灾后重建的实际行动激发了老师们走出象牙塔关注社会问题的热情,老师们先后创办了三个社工机构服务社会。

“我闻到了花的香气”——亲爱的小孩,你们长大了

社会工作专业是做什么的?

“居委会大妈”的社区工作,也需要本科生去做吗?

2004年,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显然很有局限。社工专业第一届的学生几乎都是调剂生,学生不理解专业价值,专业教育的艰难可想而知。

面对压力,我们把触角伸向整个社会,借社会需求提高师生的专业认同感。

第一年,我们组织学生群体参加广州市“社区建设”研讨会,组织学生撰写关于社区的论文,囊括了一、二、三等奖。学生们发现:“原来我们专业的建议可以促进社会现实的改变”,他们被鼓舞了;我们充满耐心,在言行中影响学生们学会识人、助人、爱人,“社会工作系的学生入学时未必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成长度最高的。”这是老师对孩子们的承诺。

第二年,我们与中山大学的博士建立联系,让学生参与博士论文的社会调查,“杨箕村入村调研”,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社会现实和社会需求。经过争取,学生们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一步步变得更好: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专门设置“小组工作室”给学员、社团做广东社工网站(后更名ING工作室);老师们链接各种资源,用科研实践项目带领学生,爱满心田项目、S动力项目、草原爱心助学团队项目、新生适应性成长项目、菜寮街服务项目,老师们成为学生项目的指导者、联络人、倡导者,为后来学生在“挑战杯“不断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年,学生进入专业实习……

第四年之后的每一年,社会工作系学生考取助理社工师证书和就业率,毕业生在社会工作领域的活跃度,都成为广工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口碑。

“我没有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闻到了花的香气”。这种感触,每个社工系的老师也许都有吧。

往事并不如烟。

回首担任社工系主任的日子,有一支积极向上努力奉献的教师团队,有一届又一届努力成长又感恩的学生,多么幸运。目前,我已经退休,离开教学岗位进入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担任秘书长,在广州市和珠三角从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和培训工作,经常与社会工作领域已经成为领军人物的学生碰面,亲身体会到社会工作服务和人才成长的价值。

文章出处:广东工业大学校报229期第四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