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校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所在位置: 本站首页 >> 校史拾萃 >> 正文
校史拾萃

东风路校区人行天桥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6日    来源:

 

“一桥沟通南北,天堑变通途”,东风路校区环市东路人行天桥,就承担着这样的作用。住在东风路校区北苑的师生每天要通过这座天桥,前往对面南苑上课。每年三四月,车水马龙的环市东路,开满勒杜鹃的人行天桥,青春洋溢的年轻学子,成为闹市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20世纪90年代和现在的环市东路人行天桥

 

这座沟通南北苑的天桥,是广州市为数不多的由市政和学校共同出资建设的天桥。关于它的建成,也沉淀着广工人的一段故事。

广东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之一)早期校园面积较大,相当于现在的东风路校区的二倍多,但校舍建筑比较少,校园位于农林下路的北端。当时还没有环市东路,只有一条10余米宽的土石路,教学区和生活区不需要天桥联系。校园的周围就是西洋菜地。“文革”前南苑的建筑有一幢旧图书馆、电工楼、土木楼及几幢三层混合结构的教学实验楼。北苑生活区的学生宿舍只有四、五幢混合结构的三层建筑,教工宿舍只有几幢二、三层混合结构的建筑,校园道路也比较残破。

1970年,学院更名为广东矿冶学院,迁往韶关市马坝镇办学。1982年6月,经省委批准,广东矿冶学院复名广东工学院,迁回原址办学。在这段时间里,工学院校园由南方日报报社进驻,校园周边的许多地块由于诸多原因前后进驻了十多家单位,例如:原省高教局、省公路局、羊城晚报、安全厅、省外贸车队、中山医学院、广东省教学仪器厂等,校园面积缩小了50%,与此同时,环市东路的建设又占用了100多亩地。几经波折,最终仅存现有约200亩左右的东风路校园。

1981年前后,环市东路建成通车,把广东工学院分割为南北二区,北苑是住宅区,南苑是教学区。随着社会发展,环市东路通车量迅速增大,师生们过马路不时出现交通事故。为确保师生安全,学校每天派值班人员拉防线,但时间长了,又影响交通,经常堵车。

建设连通南北苑的人行天桥迫在眉睫。

为尽快促成此事,学院领导多次与市政代表协商。当时,市政建设是有计划的,很难挤出建桥费用,市政代表态度也比较直率:“广工是小大学,招生不多,排序轮候吧”。在广东工学院定在原址办校后,基建被列为重点建设工程。学院基建代表霍钜芳同志参加年度重点工程单位会议发言道:“环市东开路,将学院割为南北两片。学校积极支持市政建设,但师生每天横跨主要市政路,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短期学校可以派值班生拉防护线解决问题,但会造成交通阻塞的问题,长期肯定行不通;学校的建设工程,往往是需要在当年九月新生入学时需要用到的,实际施工必须到八月中就要结束。所以,轮流排队不适合学校的需要,应开专门的通道过关。学校建议市政建设。”会议结束前,市建委办公室主任找霍钜芳谈话,表示“可以接受学院的意见,建一座行人天桥,但市政建设经费有困难,估计需要20万元,学院能否出10万,算合作建设。”经过商议,学院表示:同意市政方面提出的建设出资方案,学院将克服困难,从年度投资中先付出10万元,并计划在明年的投资争取专项拨回,不影响专款专用。

1993年1月4日,学校开始到天河区规划局办理学生宿舍天桥的报建工作。1993年12月28日获得批准建设。1995年6月15日这座广州唯一合资的天桥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

文章出处:广东工业大学235期第三版


 

关闭